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教师培训 >> 名师风采 >> 正文
  • 国家教学名师-李校堃
  • 作者:  编辑:汪莹  来源: 教学发展中心  浏览:; 时间:2024年03月19日 21:46
  • 李校,温州医科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发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新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多项荣誉。

    1.敢为人先,解开“生长因子”之谜

    “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还能长出新尾巴?而且只长一条而非两条、三条?”这种儿时都会问到的自然现象,30多年前就激发起年轻的李校的科研探索欲望。他坚信:只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任何揭示自然规律的研究,都可能会有造福人类的大发现。“在科学研究上,不存在什么冷门热门,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探索,用钉钉子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保持足够的投入、足够的坚韧。”李校的这个理念贯穿着他几十年的科研之路。

    李校聚焦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新药研发,首次发现并阐明了FGFs家族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为代谢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研发3FGF一类新药,为我国重组基因药物的发展树立了典范,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和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服务超6500万临床患者,并列入国防战备用药及国家医保目录,拥有45项国家发明专利,FGF制造规程和质量标准载入《中国药典》,形成国际创伤修复领域的“中国标准”。

    2.潜心教改,探索推广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饱含家国情怀、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在李校看来,药学领域正面临由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而我国药学人才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仿制药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与国家对创新药、做好药的战略需求相去甚远。

    作为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和生物制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生物技术制药》负责人,他建立了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和浙江省健康产业产教融合联盟。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基于“大药学”理念的科教融合、医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的培养体系,率先提出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始于医、行于研、导于学、投于产的医、研、学、产全链贯通、深度融合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创新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团队培育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生物制药系列教材1套(15本),该系列教材被国内30余所高校采用。2022年,李校作为主任的教育部“生物制药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通过联合全国6个生物制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突破院校和地域制约,共享集体智慧、共建教学资源,共促教学改革。目前,李校领衔的产学研医协同培养高水平药学人才的育人模式已经被国内30多所重点高校借鉴应用,对破解我国生物药物创新人才培养之困作出了贡献。

    3.甘为人梯,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

    “很多科学家的学术突破都是在青年时期产生的,要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李校经常说,要为团队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础,给他们提供“跑道”、资金、机会,把青年教师推到教学、科研和育人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逐渐挑起大梁,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骨干。李校和自己的博士生陈高帜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结束了相关领域三十年的争论,被《Nature》专评为里程碑式发现。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师徒齐获奖成为佳话——李校的学生黄志锋凭借“基于结构的细胞生长因子调控机制、分子改良及创新药物研究”项目,与导师同获2020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榜样是最有力的引领,现在,李校培养的学生们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教学教研成绩单:获得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24人次,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等一批国家级项目,牵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浙江省生物制药创新团队、浙江省药理学教学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涌现出浙江省师德标兵、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一批骨干教师……

    李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他建立了学院“FGF树人大讲堂”“药苑朗读者”等特色思政品牌。尽管平时工作很忙,仍每学期坚持给师生讲思政课。他主持的《“工匠心、新药梦”科研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所在团队获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浙江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

    4.知行合一,让成果服务社会和群众

    李校经常说,不能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必须勇于挑起担子,把技术成果转变为产业价值,让研究真正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近年来,在李校的带领下,团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基于生长因子科研成果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基因药谷,目前已引进华润医药、中生集团、国药集团等上市企业,正在朝着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国际一流的蛋白药物研发与生产基地迈进,将成为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浙江省实验室之一的瓯江实验室建设中,李校担任首席科学家,为浙江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提供助力。

    不仅如此,李校联合慈善组织发起“肤生工程”,带领学生和专家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活动,为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弱势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同时培养“造血型”创面修复人才,先后在青海玉树、西藏那曲、福建福鼎、陕西富平以及温州文成、泰顺等地建立了56个创面修复救助点,与40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开展公益活动165次、手术及住院治疗160余次,累计捐款捐物460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0万公里,受益者达3万余人,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鼓励药企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动高校面向产业需求设立医药相关课程,联合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推动高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今年全国两会上,李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发出了很多呼吁。 “作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我希望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药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一些事情,让中国早日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 教学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7-86699397,86699953 地址: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同心楼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