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新版 >> 教学研究 >> 正文
  • 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ABCD表述法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 时间:2017年06月01日 00:00
  • 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的水准。由于情感目标是一种描述学生内心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具有内隐性,难以结果化,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感到表述困难、不易操作。本文根据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要素,介绍一种情感目标的ABCD表述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目标表述首先要说明这个教学目标是为谁确定的,显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很多采用“使学生……”、“培养学生……”的陈述,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在实际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必须是学生。

    B.D.行为(Behavior)和评价标准(Degree):情感目标既要指出需要培育的情感,还要定义学生所达到的表现水准,即评价标准。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发展水平和情感目标达成程度,表述情感目标表现水准和常用的行为动词举例如下。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即学生通过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行为动词感受、感知、体验、分享、体会等。 例如,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到病人的痛苦。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学生在经历基础上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及作出的相应反应。行为动词如遵守、认可、欣赏、兴趣、重视、尊重、珍惜等。例如,通过血液循环史料查阅,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高表现水准。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热爱、树立、确立、追求等。例如,医学生通过暑期病人病例跟踪调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

    C.条件(Condition):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这些行为、能力和情感应该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根据...”、“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当然,在条件要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掉条件。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 教学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7-86699397,86699953 地址: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同心楼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