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三维目标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情感领域的教学往往因为情感定义的模糊、情感内涵的宽泛以及测量的困难等因素而难以设计与实施。很多教师将情感教育变成了生硬的“说教”, 致使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两张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进行情感领域的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情感的内涵以及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具体、科学、系统化的情感目标为依据,把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融合到知识教学中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情感的内涵,布鲁姆根据人的情感“内化”情况分为接受、反应、内化等层次;马丁和瑞戈鲁斯将“情感调适良好的人”作为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将情感的发展分为动机发展、情绪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精神发展、审美发展六个维度。二者从纵横两个方面清晰地阐述了情感概念的维度和发展路径。那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内容指向:充分挖掘知识领域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建立知识-情感双向细目表,将情感目标类别化、层次化、系统化。如:
知识点 |
动机发展 |
情绪发展 |
道德发展 |
社会发展 |
精神发展 |
审美发展 |
A |
√ |
√ |
|
|
√ |
|
B |
√ |
|
√ |
|
√ |
|
C |
√ |
√ |
|
√ |
|
√ |
二、方法指向:采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情感教育方法。直接方法可以设计专门的活动和策略,如与情感相关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间接方法是有计划地输出情感干预活动, 如表扬与批评、暗示、激励等。
三、情境指向: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如搭建探究平台、设置问题疑点、模拟仿真情境等。
四、个体指向:上述内容、方法、情境等方面的设计,离开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无法实现价值判断的内化和个体化。因此,情感教育不能只靠说教,还要注重言传身教以及生活的熏陶,情感教育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经过反复的体验、纠错、确认等,才能形成真实的价值判断。